• 评论

  • 分享

  • 收藏

腾龙半画幅双子星——17-70&11-20测评

JN_Se7en

2021-10-18 10:46浏览 0

  • 标签:
  • 腾龙
  • 半画幅
  • 大三元


说明:

1.    本测试仅针对本次使用到的镜头样品,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可能和市面上的其他同型号镜头有不同的表现。

2.    测试中均使用自动单次对焦(AF-S)。

本次使用到测试机型包括:Sony a7r4, Sony a6500



腾龙在索尼E卡口发布了双子星11-20/2.8以及17-20/2.8。搭配上腾龙自家的70-180/2.8,这三支镜头的规格可谓是索尼E卡口APSC的“大三元”。而这三支镜头统一的67mm滤镜口径为用家配置滤镜时提供了不少方便。这套大三元物美价廉,重量体积也控制的相当不错。

在此感谢兰拓组织的双子星众测活动,也很幸运第一次参加就有幸入选体验,让我有幸体验到11-20以及17-70两支镜头。希望兰拓以后越办越好,更多举办这类活动。


Part 1 Tamron 11-20/2.8 B060

腾龙的11-20是本次我主要使用以及评测的镜头,苦于E卡口系统APSC画幅一直没有高规格的超广角镜头,腾龙这支镜头推出后就十分希望能够试用一下,终于趁着这次兰拓活动机会能够进行了一次上手。


外观:



搭配Sony a6500上机以后,显得大小适中,镜头的整体设计和机身十分相称。其中20为镜头的最短状态,11为镜头伸出最长状态。



和索尼的E10-18体积对比,11-20长度和口径均更大,重量也更高。考虑到11-20光圈大一档,这样的体积控制可以说是相当不错。


画质表现:

画质表现这部分,重点在于Tamron 11-20/2.8 B060 和SONY E10-18/4 OSS两支超广角的对比


  1.视角对比


广角端对比

左E10-18@10mm,右Tamron 11-20@11mm

此时10-18等效全画幅15mm,11-20等效全画幅16.5mm,可以看出腾龙的视角相对较窄。


长焦端对比

左Tamron 11-20 @20mm, 右E10-18@10mm

此时10-18等效全画幅27mm,11-20等效全画幅30mm。


  实际使用体验,由于腾龙多出长焦焦段相比少了超广角焦段而言,使用频率更高,实际使用下来

  感觉腾龙的焦段比10-18更实用。当然腾龙如果把规格

  做成了10-20那就更好了。


  2.分辨率


11mm中心

左图为11mm@2.8,右图为11mm@5.6


  收缩光圈到4.0以后锐度开始达到最佳,40.、5.6、8.0分辨率相差不大。在光圈收缩到11以后画

  质下滑。


11mm边角

从左起,2.8,5.6,11光圈


  边角分辨率下滑严重,收缩光圈5.6有较为明显改善,但是画质并不锐利。光圈收缩到11后下滑。

  14mm表现和11mm类似,全开即十分锐利,收缩光圈到4.0以后达到最佳画质。

  边角画质有很大提升,尽管全开极边角分辨率仍然有比较大下滑。总体而言,全画面十分锐利,

  可谓是本镜头的最佳焦段。


14mm中心

从左上到右下分别为光圈F2.8,4.0,5.6,11


14mm边角

从左上到右下分别为光圈F2.8,4.0,5.6,11


16mm 中心

从左上到右下分别为光圈F2.8,4.0,5.6,10;最佳光圈 5.6


18mm中心

从左上到右下分别为光圈F2.8,5.6,8.0,11;最佳光圈8.0


18mm边角

从左到右光圈F 2.8,4.0,5.6;全开较软,收缩到4.0后改善,5.6后锐利。


20mm中心

从左上到右下光圈 F2.8 4.0,8.0,11;其中4.0为最佳光圈


20mm边角

从左上到右下分别为光圈F2.8,4.0,5.6,8.0 ;

全开分辨率下滑,收缩一档后改善,收缩到5.6后锐利


  16-18mm,测试样品出现左右分辨率不一致问题。表现为左侧分辨率较低,右侧较高。全开时即

  可发现。


16mm中心(100%, F2.8)


中心左侧                                           中心右侧


18mm中心(100% F2.8)


中心左侧                                            中心右侧


20mm中心(100% F2.8)


中心左侧                                        中心右侧


  20mm有明显改善。可见左侧有拖影且分辨率较低。画面左上方有更明显模糊,会对实际拍摄造

  成比较明显的影响。


16mm F2.8 左上角


18mm F2.8 左上角


  上述收缩光圈后有明显改善,以最明显的18mm为例, 收缩到F8以后有明显改善。


18mm F8


  和索尼E10-18/4 OSS分辨率表现对比:

  两者相比,E 10-18 光圈在F4.0-6.3段均会有分辨率离开中心有比较明显的下滑的现象,将光圈收

  缩到7.1以后才有明显改善,腾龙11-20分辨率表现相对更好,只需要将光圈收缩到4.0或以后画面

  即锐利且扎实。


  SONY E 10-18 @ 10mm F5.6 和 Tamron 11-20 @ 11mm F 5.6 对比:


中心画质(左Tamron 11-20,右E10-18)


左边缘,左图为11-20,右为10-18


右边缘,左图为11-20,右图为10-18


  值得注意的是,E10-18 在测试中也发现有明显的左右边分辨率不一情况。


18mm F5.6 (左11-20,右10-18)

画面左侧


画面右侧


  3.星芒

  腾龙这支镜头全开即有部分星芒,F6.3及更小光圈后有十分明显的星芒,对于拍摄夜景而言十分

  友好。




F2.8


F6.3


F8.0


  有点比较困扰的就是晚上使用自动对焦拍摄时候,偶尔会遇到合焦不正确导致画面模糊的情况。




  4.更多的拍摄样张





腾龙Tamron 11-20/2.8 B060总结


优点:

全焦段分辨率高,画质比10-18要好

焦段实用

大光圈规格

焦外尚可

色散控制良好

体积以及重量控制良好

变焦以及对焦环阻尼适中

抗逆光性能良好


缺点:

测试发现存在部分焦段左右分辨率不一致问题

超广角端对比索尼10-18有缩水

不支持防抖,对于没有机身防抖的机身不友好

呼吸效应比10-18要明显得多

AFS对焦速度要比10-18慢

暗光环境偶尔会有合焦错误的情况


今天看了下京东价格,腾龙4299,索尼10-18 4499,如果不是很在意那多出的1mm的超广角的话以及比10-18稍大的体积与稍重的重量,是十分推荐购入腾龙的。这支镜头的出现,让E卡口APSC画幅没有高规格的超广角成为历史,可以说是E卡口超广角的首选。


Part 2 Tamron 17-70/2.8

外观:



腾龙17-70和索尼大部分的镜头设计不太一样,这支镜头将变焦环靠外,对焦环则是靠里。应该时考虑到镜头比较长,装到相机上以后重心比较靠前的缘故。装到a6500机身上以后可以看到镜头体积较大。



色彩对比:


同一场景,同一白平衡色温,左索尼FE24-105/4 OSS ,右腾龙17-70


左腾龙17-70 ,右索尼FE24-105/4 OSS


左索尼E16-70/4 ZA,右腾龙17-70


色彩上可以注意到腾龙17-70的画面明显比索尼24-105以及17-70要黄。


同视角分辨率对比(未缩图,100%)

17-70/2.8等效全画幅规格为 25.5-105/4.2,和索尼全画幅的FE 24-105/4镜头规格十分相似,因此来对比一下两个镜头的表现。


左索尼FE24-105/4 OSS ,右腾龙17-70


将24-105拍摄的照片以26MP输出后作对比。



压缩前后均可以看出作为全画幅的24-105对着半画幅同规格的17-70有明显的分辨率优势。


同焦段100%对比(近中心画质)

24 F6.3,左17-70,右24-105


35mm F 6.3, 左17-70,右24-105 


50mm F6.3 左24-105,右17-70


0mm F6.3 左24-105,右17-70


可以看出17-70全焦段分辨率表现十分强悍,24-105裁剪到APSC模式下和17-70分辨率表现几乎相同。


50mm-70mm分辨率问题?

在拿到这支镜头之前已经听闻这支镜头的50-70mm焦段锐度表现较差,这次专门观察过,全开光圈下,50-70mm焦段依旧锐利。所以这个很有可能是个体差异带来的问题。



本次测试中也发现这支镜头右下角画质全开时相比其他地方较软.。


17 mm F2.8


更多样张




腾龙17-70/2.8 VC B070 总结:

优点:

良好的防抖

性价比好(相比16-55/2.8)

分辨率表现优秀

对焦迅速且安静,呼吸效应小

17-70焦段范围比16-55范围广,更灵活


缺点:

发色泛黄

体积稍大

广角17mm起步

有一定轴向色散

防抖和索尼的机身防抖不能协同


对于机身没有防抖,希望拥有一直较大变焦比的镜头而言,17-70相比原厂的16-55显然是一只更好的选择。然而如果介意这支镜头偏黄的颜色,或许加价上16-55更加适合。

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添加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