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 分享

  • 收藏

广角小三元,尼康Z 14-30/4 S评测

评测部

2019-05-10 18:27浏览 0



【前言】

无反相机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造福了不少风光爱好者。得益于短法兰距的优势,广角镜头在保证品质同时可以大幅缩小体积,同时还有一批非常规格镜头,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识。

 

尼康Z 14-30/4 S就是这样一支镜头,虽然f/4光圈不算大,但是广角端可以做到14mm,还是平面前组镜头。一经发布就让我司的小伙伴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至今日我们终于拿到了这款产品,在进行数据测试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外观,让大家对这款镜头有个大概了解。

在收纳状态下镜头搭配尼康Z 7机身十分小巧,但因为依旧采用了沉胴式设计,拍摄状态需要多旋转一次。

 

从下图可以看到,14mm是这支镜头最长的状态,在变焦过程中镜筒伸出长度变短,30mm是工作时体积最小的状态。

镜头口径82mm的平面前组14mm超广角镜头,实现这样的设计除了短法兰距和大直径卡口也有一定关系。镜头结构方面采用了12组14片设计,包括4枚低色散ED镜片、4枚非球面镜片,虽然体积小,用料还是比较足的。

 

这支镜头延续了尼康Z系列的整体设计,外观比较简洁。除了控制环和对焦模式切换按钮,没有更多的功能按键。

镜头尾部如下图所示,没有太多亮点。尼康给这支镜头配了一个比较迷你的遮光罩,虽然短小不过还是建议大家一起配合使用。

总体上看,从外观方面这支镜头完全符合我们对无反广角镜头的预期。至于为什么觉得一支82mm口径的镜头体积小,大家可以看一下镜头的剖面图。尼康是比较有心机的,除了前组镜筒,镜身大部分收窄,所以视觉上体积并不大。

 

 

【分辨率测试】

注:本测试采用了新版测试流程,和2017年及更早的测试流程相比有较大差别,数据不能进行直接对比。

 

测试说明:

之前传统的镜头测试都是通过尽量关闭机身校正,甚至较为极端的脱离机身(例如Lensrentals的MTF扫描仪、最早我们采用的统一转接)来获得“镜头本身的画质表现”。

然而随着相机系统不断的电子化,机身镜头结合提升画质的方法越来越成为主流,再纠结于镜头的“原生画质”,很多时候不得不说有些不合时宜。

 

所以从本次开始我们采用下面的测试方法:

1、都采用原生卡口机身,拍摄RAW文件。

 

2、分辨率测试的时候开启ACR所带配置文件或者RAW文件内置校正(针对畸变),打开色散校正(针对倍率色差)。如果两个配置文件都不存在,则根据标板上的参考线手动校正畸变,根据目视结果手动校正倍率色差

 

3、在考虑了畸变校正和倍率色差修正对于分辨率的影响之后输出最终的分辨率测试结果。原始的倍率色散(关掉能关的校正之后)和畸变数值一并给出,仅供参考(防止色散实在太大在大光比环境下翻车的情况)。

 

4、轴向(焦外)色散测试保留。

从本期开始数据点评部分稍作改动,突出我们针对用途的半定量化测试(定量数据是手段,定性点评是目的)的特色,根据镜头的相关用途分成“整体素质”(看这支镜头整体的分辨率水平位于同规格或者类似规格镜头列的什么位置)、“分辨率-焦距分布契合度”(这支镜头的高分辨率焦段是否适合它最主要的拍摄题材)、“分辨率-光圈分布契合度”(这支镜头的最佳光圈是否适合它最主要的拍摄题材)三部分点评。每段点评会给一个定性的段位(从低到高分别是“差”、“低”、“中”、“高”、“极致”五档次),以供不是很会看数据的人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

 

分辨率数据信息点评:

 

针对镜头用途:非星空星野类风光摄影

 

整体素质:高,尼康换了新的Z卡口之后一扫过去F卡口三支广角的阴霾,相比之前的风光普适头F 16-35mm f/4 VR,Z 14-30mm f/4的分辨率,尤其是小光圈下的边缘分辨率这个命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总体分辨率对于一支广角变焦镜头来说表现也不差。

 

分辨率-焦距分布契合度:中,尼康Z14-30mm f/4的最高分辨率水平出现在广角端,对于一支广角镜头来说咱们当然要广角了对不对。但之所以没得到“高”或者“极致”这个段位的评价,很大程度上还是来源于边缘画质拖了后腿——不像那些大光圈中焦长焦,广角很多时候玩得就是个边缘,所以这一点整体来说还是有点遗憾。

 

分辨率-光圈分布契合度:高,最佳光圈出现在f/5.6~f/8,在现阶段的风光摄影中使用频率较高。f/11画质也没有很严重的崩溃,整体来说高分辨率范围覆盖了这支镜头最常用的光圈范围。

 

 

【其他项目测试】

 

由于这支镜头属于小光圈变焦广角镜头序列,本次测试没有“轴向色差”、“焦外”和“对焦速度”三个项目。

 

色散

除了分辨率之外色散控制也非常出色,对于超广角,还是做到14mm等效焦距的超广角来说,能做到10μm以内的色散都可以称得上是非常优秀的水平。实际拍摄当中也足以应付风中树枝长曝、大逆光拍摄之类吃色散控制的场合。

 

暗角

“可是,代价是什么呢?”——暗角就是平面前组不得不有的代价之一,尤其是对于极广的镜头而言。可能看着3.44EV绝对数值并不骇人,但是仔细想一下,这是一支f/4的镜头,体积差不多而且光圈有f/2.8但焦距只有17mm的腾龙17-35/2.8-4广角端暗角就只有2.39EV,足可见在14mm这个焦距实现平面前组的代价。

(所以我有点好奇隔壁佳能那个还没上市的RF 15-35mm f/2.8L会是个什么状况)

 

畸变

Z14-30的畸变控制得还是挺不错的,基本全程不可见。

 

通光量

 

【实拍体验】

结合实际拍摄环境,我们通过一组照片来展示以下这支镜头的表现力。拍摄采用RAW格式,有一定明暗调整。

 

首先大家一定关心分辨率的表现,总实拍上看,在近摄的情况下这支镜头在全开时中心画质完全可以接受,边缘表现也不错,只是暗角稍微有些重。

△1/2000s;F4;ISO100  14mm

△中心&边缘截图 可点击放大

 

常规的拍摄距离下,虽然不能说有多锐,但是镜头光圈全开时画质同样可以接受:

△1/60s;F4;ISO800  30mm

△焦点放大截图

 

当然,考虑到这支镜头的售价,光圈全开可用应该是常规操作了。如果做一个总体评价,我认为中心比较优秀,边缘可以接受。

 

这支镜头色散控制还是挺不错的,找了一些高反差的场景,全开光圈下倍率色散不算太明显。这与我们实验室测试结果一致。

△1/125s;F4;ISO100  14mm

△局部放大截图

 

可能因为前组采用了氟涂层的缘故,眩光方面同样很轻微,原谅我基本没有拍到。这支镜头采用了7片光圈叶片设计,但星芒并不好呈现,只有在强光反差时才能出现,夜景情况下如果不是f/16的极小光圈,基本很难出现。

△1/500s;F10;ISO100  24mm

 

另外虽然广角达到了14mm,但是这支镜头的畸变控制也是比较出色的,同样与我们的实验室结论一致。

△1/500s;F6.3;ISO100  14mm

 

不知道你有没有考虑过14mm与16mm差多少的问题,其实只差了一个边,但是在某些情况下,14mm会让拍摄更从容。

△1/400s;F13;ISO100  14mm

△1/400s;F13;ISO100  16mm

 

上图的场景拍摄时后方有障碍物所以无法后退,这个时候如果想拍全太阳的星芒,14mm会更从容一些。所以在有空间限制的情况下,短2mm确实让拍摄空间更大一些。

 

这支镜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因为采用了平面前组设计,可以很方便的装配保护镜或搭配风光滤镜拍摄。虽然考虑极限画质的情况,很多硬核风光党偏向使用堆栈等拍摄手段,但是在提升拍摄效率方面,滤镜仍然是非常高效的工具。

实测使用耐司V5的100mm方形滤镜支架,14mm端完全没有遮挡。如果你也有使用滤镜的需求,这款镜头相比于传统的超广灯泡头,省了不少滤镜成本。

 

【总结】

无反新时代的镜头竞赛佳能和尼康现在来看是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尼康这边除了那个象征意义更大的手动Noct 58 0.95之外,出的都是一些轻巧便携高机动性不乏亮点的镜头,而且其实首发的镜头阵容一下子打到了另外两家的空白——目前索尼没有35mm f/1.8规格,佳能没有高素质的50(55)mm f/1.8,只靠转接小痰盂+RF50L两条极端腿走路的话,确实有点让我们这些50mm爱好者难受。而尼康的Z系统相对来说就比较往中间靠,而且也不乏亮点,这次的Z 14-30mm f/4就是个例子,就镜头本身而言各方面表现也相对完美(暗角这个虽然比较麻烦但是也算可以理解,Z6/Z7的短曝光宽容度也不算差),是一支发布的时候让我眼前一亮,测完之后再次眼前一亮的镜头。

 

但为什么说略有遗憾呢主要还是来自于机身——这次尼康Z系统把防抖从镜头上挪到了机身,随之而来的就是把CMOS挂起来之后影响散热产生热噪这个挥之不去的幽灵。当年索尼A7R2也遇到过类似的一波事情,积累到现在A7R3发布了几版固件之后,索尼对于处理这个问题已经算是颇有经验,尼康相对来说就稍微有点嫩了。虽然Z7有ISO64护体,最终得到的实际宽容度结果也不算太低,但还是希望尼康能后续改善一下这个问题,毕竟14-30平面前组最大的意义之一,就是扔掉大灯泡必须要用的ND滤镜支架,轻装出行.

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添加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