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 分享

  • 收藏

手抖如同帕金森?四招拯救糊片难题

炳暘

2019-10-25 17:22浏览 0



如果说摄影中有哪些情况比较棘手,那在暗光环境下手持拍照应该算其中之一了。要么ISO特别高噪点满天飞,要么手抖照片糊,画质肯定不够好。很多情况下我们没办法使用三脚架,受到镜头和景深的限制光圈我们也开不大,这时我们就只能在ISO和快门速度如何取得平衡上动脑筋了。

 

【提高快门速度】


这简直是傻瓜的不能再傻瓜的办法,快门速度高了,手抖的机率相应降低。但是根据曝光三角形,在光圈不变的情况下,想提高快门速度肯定要提升ISO感光度。不过这也随之带来一个负面问题,虽然画面不都但是伴随噪点升高分辨率会打一定折扣。

 

在弱光环境下拍摄人像、人文等题材,那么为了避免因为被摄对象的移动而造成的糊片,快门速度是无法下降很多的,感光度偶尔会飙到10000以上,所以利用这种方法拍摄出来的照片,降噪是后期处理时的必要步骤,我们之前也介绍过关于如何降噪的相关内容

要想通过提高快门速度来避免糊片的话,一般来说在机身设置中把ISO设置为自动就可以了。

 

 

【使用镜头防抖】

如果想要在没有其他设备辅助的手持拍摄下降低快门速度,那就需要一些机械装置了,镜头防抖就是其中一种。

 

 

简单来说,镜头防抖就是在镜头内部设计一组防抖镜片,拍摄时通过防抖镜片的移动来补偿手的抖动,从而达到防抖的效果。将镜头取下时,有可能会感觉到镜头内部防抖镜片的晃动,这属于正常现象。

△腾龙镜头的防抖组件

 

一般来说,目前的镜头防抖可以降低4-5档的快门速度,基本可以满足暗光环境下的拍摄需求。由于防抖镜片的增加,配备防抖的镜头体积重量会略微有所增加,也有关于增设镜头防抖会降低镜头素质表现的说法,但对于绝大多数用户而言,镜头防抖的弊端是十分微小的。

 

从镜头产品名称中可以看出该款镜头是否有防抖,不同厂商的镜头,防抖的名称也各不相同,这里罗列了一下主流厂商的防抖叫法。

 

佳能:IS

索尼:OSS

尼康:VR

松下:O.I.S.

适马:OS

腾龙:VC

富士:OIS

 

 

【使用机身防抖】

镜头防抖虽好,但不是所有镜头都有防抖,尤其是在定焦领域,有大光圈的同时又有防抖的定焦镜头并不多。如果二者想兼得,那选择有机身防抖的相机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与镜头防抖相比,机身防抖有不少优势。首先机身防抖通常不挑镜头,只要是对应卡口的镜头一般都能开防抖。防抖效果一般来说也要更好一些,机身防抖通常都能达到5档的防抖效果,奥林巴斯OM-D E-M1X在使用特定镜头时甚至可以达到7.5档。同时机身防抖可以抵消5个轴的抖动,镜头防抖通常只能达到3-4轴的防抖。总的来看,至少从理论参数上来说,机身防抖的效果是要优于镜头的。

△索尼微单的机身防抖

 

但在防抖效果更强的同时,机身防抖带来的副作用也更突出。相机CMOS也是耗电的电子元件,工作时是有发热的。机身防抖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移动CMOS来抵消手的抖动,要想移动CMOS,那就需要将CMOS悬空放置,这样一来就严重影响了CMOS的散热。因此在长曝光、拍视频等CMOS发热量大的拍摄时,散不掉的热量就会导致最终成像出现噪点。由于机身防抖关闭后CMOS依然是悬空的,因此热噪点的问题无法通过关闭防抖来缓解。这个问题对于多数用户来说也没有什么影响,但如果要进行星空等需要长曝光的题材拍摄的话,最好还是换一台没有机身防抖的相机。

△有5轴防抖机型在长曝光下的热噪点

 

【后期防抖】

以上说的三种防抖方法都是在前期如何避免糊片上做文章,那么如果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拍出来的照片已经糊了,那还有没有事后诸葛亮的办法呢?

 

方法是有的,得益于如今算法的强大,因为手抖而模糊的照片也可以借助PS来得到补救。不过严格来说把这种后期的方法称之为防抖有些不太严谨,毕竟归根结底,PS只能去救,没法去防。

 

这里用一张悉尼歌剧院的图来演示一下,这张图的焦距是85mm,由于脚架不是特别高级的重型架,当时风比较大,再加上可能的快门机震等原因,在25s长曝光后最终的成像有一些模糊。

然后我们在PS菜单中点击滤镜-锐化-防抖,一般在弹出的“防抖”对话框中我们无需再进行其他操作,直接交给算法自动调整然后点击“确定”就可以了。

经过算法优化后,图像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最终成片的效果虽说确实把抖动造成的影响给补偿回来了,但画面也有类似锐化过度的黑边,成像质量还是与彻底不抖的画面有差距的。不过只要PS的防抖算法优化后的照片比优化前的好,那这个算法就是有用的。

PS的防抖算法一般会自动选择需要进行防抖调整的画面区域进行处理,通常无需再手动调整。如果需要做进一步微调的话可以在“高级”面板中创建新的处理区域。同时,对于防抖的效果也可以进行微调,在防抖设置中可以对模糊描摹边界、源杂色、平滑、伪像抑制4个选项进行调整。其中平滑选项建议使用低平滑设置。

 

总的来说,PS的防抖算法很好的拯救了因抖动而造成的废片,提高了成片率,但不建议在没有机身或镜头防抖的前提下冒险降低快门速度而依靠PS,在4种防抖方法中,PS毕竟还是不得已而为之、尽量不去用的方法。

 

 

【总结】

从相机发展的角度来说,防抖这个技术可以说也是数码相机发展的见证者。从早期的机身镜头都没有防抖,到现在的长焦镜头基本标配防抖,再到不远的未来机身防抖成为标配,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何防抖将不会再成为困扰。当然我们还是希望在防抖越来越稳的同时,防抖技术的一些弊端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添加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