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 分享

  • 收藏

大胆创新,佳能RF 70-200/2.8 L IS USM评测

刘庆

2019-12-27 14:42浏览 0

  • 标签:
  • 佳能
  • RF
  • 70200
新人类光学精华


【前言】


我们前段时间以单品评测的方式梳理了一下佳能RF镜头的套路和市场定位,实际上佳能RF系列作为一个新系统它的镜头突出的就是两个字:特色。除了三支标准变焦焦段的镜头(RF 24-70、RF24-105、RF24-240)之外,其余每一支都是有可以单独拎出一点来说道说道的资本。

 

本以为作为一支长焦大三元镜头,RF卡口序列的产品就会按部就班一点——毕竟要做特色也没那么容易,扩展光圈?想想RF 28-70/2L,如果70-200规格要做到f/2的话,会是怎么样的一种体积和重量;扩展焦距?往广角端扩展的话即使做到50mm实用性也比较有限,跟24-70标准变焦镜头的焦段重合。往长焦端扩展的话,做到70-250实际上相比70-200也不能改善什么,有超长焦需求的人一般都会选择70-300或者100-400之类的规格。

 

所以当初专利放出来的时候我就暗想佳能是真的会玩儿,能在各种我们想不到的地方搞出镜头上的特色——这次RF 70-200mm f/2.8L IS USM(以下简称RF70-200)最大的特色就是:通过放弃内变焦设计获得了更小的携带体积,从而匹配微单时代对整体系统便携性的需求。

曾经内变焦内对焦(变焦和对焦的时候镜头长度不会伸长)是高端镜头的象征之一,当年的大三元系列哪怕是加个特别长的遮光罩变成伪内变焦(EF 24-70/2.8L、尼康AF-s 24-70/2.8G)或者通过加长镜头筒变成伪内变焦(EF 16-35mm系列)都是常规操作。至于长焦的70-200系列则是打这个规格出现以来就是内变焦设计。内变焦设计固然有防尘防滴性能好,机械故障少和品质感好等等优点,但是架不住采用这种设计的话就必须预留出长焦端所需要的体积,无法像普通变焦镜头一样收折,同时光学设计方面的难度也会变大,但出于习惯和人们对这种结构的认可,一直到前不久才发布的EF 70-200mm f/2.8L III,这种规格的镜头上面仍然是一水的内变焦设计。

 

不过习惯也抵不上一句“大人时代变了”,虽然现在CIPA的相机市场报告一个月赛一个月的难看,但是实际上受智能手机冲击而倒下的多是低端摄影器材市场,高端产品的相对市占率反而是提升的。也就是说相比十年前选择5D2+大三元组合的用户基本都是高端发烧友或者职业摄影师这种相对来说更在意器材防尘防滴坚固耐用的群体,现在的高端摄影器材用户出现了很多使用场景并不苛刻,一般就是拿来拍拍自己娃的普通群体——就算不考虑低端摄影器材被智能手机冲击的情况,十年前的大三元一万多一支,现在还是一万多一支,而一万元人民币的购买力,今日可是真的无法相比当时。

 

市场的转换需要产品设计思路上同样发生改变,与其坚持内变焦坚固防尘防滴之类的设计,不如转换思路在普通用户更能用得上的轻巧便携和画质方面下下功夫。所以在这种思路下就有了佳能RF 70-200mm f/2.8L IS USM——首款放弃内变焦而转向收折紧凑型设计的70-200mm f/2.8规格镜头。



第一眼看上去的外观很像之前单反卡口的EF 70-300mm f/4-5.6L,只不过一些小细节上有所改变,蒙皮的精致感更好,增加了RF镜头特色的控制环。



实际收折体积也确实与EF 70-300mm f/4-5.6L相当,之前这支镜头的火热就是很多以风光摄影之类需求为主的用户觉得100-400和70-200都不好携带。由于微单的EVF可以提供距离尺和景深尺,微单镜头上基本都放弃了实体距离尺的设计。这样的话还可以方便的使用环形超声波之外的马达,来达到不同的镜头设计需求。



蒙皮和印字,RF镜头的也比EF镜头更符合现在的审美,显得更加精致。传统艺能红圈肯定也还是有的。



虽然是外变焦设计但是长焦端伸长的也没有特别多,而且伸出来的部分其实只有两组镜片,不会有太大的力矩对握持造成负担。



镜身按钮方面包括对焦限位器、手动/自动对焦开关和防抖设置。RF卡口大三元是全员镜头防抖设计,估计一时半会儿RF机身也上不了机身防抖了。



镜头缩到70mm端的时候可以扣上变焦锁防止用久了之后垂头或者其它意外情况,这个设计现在也在慢慢从标变到长焦上普及。



遮光罩是圆形的ET-83F,之前70-200/2.8镜头标配莲花罩的规则也被打破了。上面还预留了一个用来扭偏振镜的窗口。



这个遮光罩是装在前镜筒上的,变焦的时候会一起随着伸出来。连伪内变焦都没有做,放弃得相当彻底。



标配配件还有脚架环,全部安装之后的效果如图,依然显得非常紧凑。



镜头尾部也没有密封,变焦的时候也会有些许位移,除了防不防尘这个问题之外,给人最大的暗示就是,RF卡口估计是至少短期内不会考虑增距镜的问题了。而偏偏RF卡口目前缺少高像素产品和超长焦镜头更需要增距镜——好在毕竟是佳能,RF不够可以EF补,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问题。



装机效果如下,作为体积最小的70-200/2.8镜头,装在EOS R微单机身上协调程度还是挺不错的。



所有配件都装齐的话刚刚好不到4斤,就算带上个肩带一共4斤吧……


规格表里值得留意的一项是RF 70-200的最近对焦距离为0.7m,最大放大倍率为0.23倍,折算下来长焦端近摄时焦距应该有所缩水(按薄透镜模型计算下来才106.5mm,实际镜头前后主面的距离要算进去但估计也不会补偿特别多),可能也是外变焦设计的代价。

 

(参考:EF 70-200mm f/2.8L III是1.2米/0.21倍,也就是说别看RF70-200的最近对焦距离近,实际的近摄能力和现在的诸多70-200/2.8镜头基本上是相当的)

 


 

【分辨率测试】


注:本测试采用了新版测试流程,和2017年及更早的测试流程相比有较大差别,数据不能进行直接对比。

测试说明:

之前传统的镜头测试都是通过尽量关闭机身校正,甚至较为极端的脱离机身(例如Lensrentals的MTF扫描仪、最早我们采用的统一转接)来获得“镜头本身的画质表现”。

然而随着相机系统不断的电子化,机身镜头结合提升画质的方法越来越成为主流,再纠结于镜头的“原生画质”,很多时候不得不说有些不合时宜。

所以从本次开始我们采用下面的测试方法:

1、都采用原生卡口机身,拍摄RAW文件

2、分辨率测试的时候开启ACR所带配置文件或者RAW文件内置校正(针对畸变),打开色散校正(针对倍率色差)。如果两个配置文件都不存在,则根据标板上的参考线手动校正畸变,根据目视结果手动校正倍率色差

3、在考虑了畸变校正和倍率色差修正对于分辨率的影响之后输出最终的分辨率测试结果。原始的倍率色散(关掉能关的校正之后)和畸变数值一并给出,仅供参考(防止色散实在太大在大光比环境下翻车的情况)。

4、轴向(焦外)色散测试保留。



分辨率数据信息点评:

 

针对镜头用途:长焦人像摄影/风光摄影镜头

 

整体素质:高,跟之前测试的两支RF卡口大三元相比丝毫不差,而且在像场均匀性等某些指标上也是三支大三元镜头里最好的。扣一档分数是因为极致分辨率表现不够亮眼,不过长焦镜头的极限分辨率确实不如广角好刷也是事实。

 

分辨率-焦距分布契合度:高,这支镜头分辨率随焦距的分布比较平均,各个焦距下的分辨率水平都比较接近,相对来说70mm端稍差,中间的100-135mm最好,然后200mm有一点点差距不大的下降。既然选择了长焦镜头那么肯定常用的还是长焦,RF70-200在各个长焦焦段下的表现比较均一稳定。扣一档分数主要还是因为200端不是最佳焦距(虽然确实要做到200端最佳也比较困难)

 

分辨率-光圈分布契合度:极致,虽然整支镜头从分辨率数据上来看最佳光圈位于f/4,但是除了70mm端之外,f/2.8和f/4的差距非常小,对于一支用大光圈要么稳定快门速度要么获取虚化的镜头来说,全开几乎就是最佳无疑是对这支镜头常规使用场景巨大的BUFF。至于70mm端对这支镜头而言不是太常会用到的焦距,稍有缺憾就稍有缺憾吧,再考虑到这支镜头在设计思路方面的新意,给个极致以示鼓励。

 

 

【其他项目测试】


色散

从色散上来看这支镜头也是不太怎么在意70mm端的表现,70mm端的色散相对来说会明显一些,随着焦距增长, 控制迅速转好,在长焦端基本看不到可见的倍率色散。

轴向色散控制看数据不是特别好,但实拍下来配合数码镜头优化问题也不大,基本看不到明显的焦外色差。

 

暗角

暗角方面长焦端的会比广角端严重一些,但是这种镜头本身暗角也不太可能特别大,外变焦设计目前来看也没有造成很严重的debuff。长焦端的暗角分布方面也比较均匀,从中心到外围匀速衰减,没有观察到很明显的挡角之类的问题。

 

畸变

70端有稍明显的桶形畸变,长焦端有稍明显的枕形畸变,但对于这种镜头的一般用途来说问题不是很大,后续Adobe的数字修正文件应该很快就到了。

 

通光量

 

焦外

70mm端焦外弥散圆:

200m端焦外弥散圆:


从两端的焦外弥散圆来看除了有明显的口径蚀和有点不太明显的亮边之外没有什么大问题,长焦端的口径蚀几乎覆盖了全像场,稍显严重一些。

 

 

【实拍体验】


在市区里能让我好好感受下这支镜头的地方首选就是故宫了,用这个焦段镜头拍摄复杂的建筑结构会呈现出非常好的空间压缩感。同时相比于广角镜头,长焦镜头规避游人的能力也要更强一点。


1/2500s;F2.8;ISO100

 

1/500s;F5.6;ISO100

 

先说几点照片上反映不出来感受,第一这镜头真的是小,70-200/2.8这个规格能做这么小,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拍摄体验。特别是携带多支镜头的时候,它绝对不会成为你的负担。(想象一下RF24-70/2.8 900g的重量居然和它差不多)

 

同时防抖能力也非常出色,理论上防抖水平在长焦端用1/15s拍摄清晰图像的成功率都非常高,因为我使用了自动ISO,所以暗光下并没有做极限测试,但是可以明显从拍摄画面中感受到防抖机构在工作。


1/100s;F2.8;ISO4000

 

至于分辨率表现,虽然我们都知道机身的CMOS在一定程度上拖了后腿,但是从实拍表现上看从中心到边缘全焦段都非常能打,一点不怂。我截取一些照片给大家分享:


1/250s;F2.8;ISO100   200mm

 

1/800s;F2.8;ISO100   135mm

 

另外而在保证分辨率的同时,这支镜头的焦外表现也不错。上面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这支镜头的焦外表现,过度比较自然,也没有明显的二线性。


1/400s;F5.6;ISO100   200mm

 

1/100s;F2.8;ISO100   70mm

 

色散抑制部分这支镜头也做的不错,我在非常极限的工况下拍摄了一些照片,放大看也没有明显的色散。拍摄时在光圈全开下相机测光已经显示超过了极限快门速度……


1/8000s;F2.8;ISO100  

局部放大截图

 

1/250s;F5.6;ISO100   200mm

 

另一点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缩短至0.7m,虽然说理论上近摄能力与单反版本相当,但是在拍摄一些静物场景时可以更近一些,需要特写表现时非常方便。


 


【总结点评】


当初看到这支镜头的专利图和谍照的时候我就想,这么小体积的一支70-200mm f/2.8,只要它素质不拉胯能赶上平均水平,没有什么特别严重的光学或者机械性能缺陷,那它就应该值得大家的好评如潮。毕竟高规格加便携本身就已经是足够突出的优势,跟当年索尼的24mm f/1.4GM如出一辙。

 

实际测试下来这支镜头的素质不光没有拉胯,而且达到了上游水平,给了我们十足的惊喜。本以为佳能在长焦镜头方面的进步已经开始略显颓势(小白三代当时就是吃小白兔老本的换皮式改进),不过现在来看,佳能方面应该是把镜头开发重心转向了RF系统,所以才会在小白三代的阴霾之后推出RF70-200L这种让人颇感惊艳的新品。

 

价格方面这支镜头在加持了那么多优点的同时也并不夸张,国行京东售价17699,第三方渠道已经可以找到16000元出头的店铺。我司租赁价格370/3天,续租45元,虽然绝对价格算不上便宜,但是在特色和性能的双加持下这依然是一款非常有性价比和诱惑力的长焦镜头。

 

不过,仍然是那个在每篇RF卡口优秀镜头评测结尾都会说的事情:RF卡口镜头越出色,就越容易衬托和激发出人们对目前EOS R系列机身的不满。希望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佳能可以在全幅无反机身上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刚刚由EOS M6 Mark II燃起的希望,可不要这么轻易就熄灭了啊。




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添加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