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 分享

  • 收藏

FE卡口标变专场,3支镜头数据解读

bearsce

2020-03-27 14:52浏览 0

  • 标签:
  • 镜头
  • 索尼
  • 腾龙
  • 适马
你猜谁赢了?


每一次我们发布评测的时候一定会有同学留言,比如A和B或C比怎么样,或者直白一点说——我想看横评。


没问题,想看横评兰拓君就发个横评,最近横评呼声比较高的就是前不久发布适马24-70mm f/2.8 DN DG ART的时候,大家都在问和腾龙比如何,下面我们就比一下。


这次横评我们选择了三支镜头,索尼FE 24-70mm F2.8 GM,腾龙28-75mm f/2.8 Di III RXD(A036)以及最晚出场的适马24-70mm f/2.8 DN DG ART。


为什么不拉上佳能和尼康?佳能的EOS R5最近时不时勾引你一下,用现在的EOS R做底感觉有点委屈人家。如果没有佳能只有尼康,“三个打一个”好像也有点针对它,我们历来也不提倡股东大战,所以最终决定来一次FE卡口专场。


△FE 24-70mm F2.8 GM

△28-75mm f/2.8 Di III RXD(A036)

△24-70mm f/2.8 DN DG ART


这三支镜头中,索尼原厂发布于2016年2月,现在已经成为了最老的大哥。腾龙发布于2018年初,主打轻便小巧。适马发布于去年,高分辨率与性价比是其一贯的标签。


FE卡口的标变个个都有点故事,索尼的原厂镜头打响了G大师产品线的第一枪,结束了与蔡司合作的十年相濡以沫,真正有了自己自主的高端镜头产品线,当时的宣传口号现在让人记忆犹新。不过这款“明日之镜”在品控方面有些让人困扰,虽然说概率不算高,但基数总量大,何况对于用户而言抽中了就是100%的麻烦,属于又爱又恨的类型。


腾龙这支A036也让用户们积累了不少谈资,倒不是镜头本身有什么问题,就是“耍……不是,腾龙本身的销售策略,这支镜头堪称2018年上半年的理财产品。要不就是没货,有货也是一批比一批贵,以至于那段时间你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提问:腾龙28-75mm F2.8和索尼24-105mm F4 G怎么选?


对于适马,兰拓君承认上次的评测标题歪了楼,怎么你们镜头个个都进灰了是啥情况。这个问题其实我们还是很重视的,看到大家的反馈之后看了下库存,无奈大多数都租出去了。(疫情还没过去,但这个规格用来工作的用户还是不少)从目前的信息看这支镜头密封性肯定是有问题,但是不是100%的普遍现象还是个别问题,我们目前还没法下结论。




外观解读



这三款产品相信大多数用户都已经太熟悉不过了,但既然是对比还是要再简单介绍下外观。




三支镜头里最苗条的就是腾龙了,牺牲了焦段换来了小体积的优势。它的滤镜口径67mm,另外两位都是82mm,但适马的个头稍矮一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腾龙的变焦环靠近镜头前端,多少还是要习惯一下。



操作区方面适马与索尼是相同的,都有AF/MF切换键,自定义对焦锁定按键以及镜头锁。但腾龙和他们不一样,啥都没有……这也许是定位差异吧。另外适马的镜头锁在转动变焦环时即可解锁,算是一个小设计。



腾龙的镜头虽然在操控性上输了,但是广角端近摄是加分项,最近对焦距离为0.19m。虽然适马相对来说数据差不多,可腾龙的广角端是28mm,透视变形要小一些,实用性也更强。




这三支镜头中,索尼最重为886g,适马E卡口版本830g紧随其后,腾龙最轻550g。以下是三支镜头的官方数据:



三支镜头官方结构图依次为索尼、腾龙、适马







画质解析



分辨率


最主要的对比项当然是三支镜头的分辨率,为了公平(偷懒)起见我们统一使用α7R III做底,先来看下它们不同焦段下的分辨率表现。


24(28)mm



一般数值在2500以上实拍就感觉“很锐”了,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否符合大家的心理预期。


适马作为跑分王从整体性上看在广角端表现最好。不仅在各档光圈下表现最优,如果不用小光圈基本全程高能,而且从画面的中心到边缘画质衰减幅度也最小,与另外两支镜头在数据上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


细节层面上索尼和腾龙的最佳光圈都在f/5.6,而适马为f/4。另外索尼在距像场中心65%的区域分值都会升高一块。日常拍摄时我们用到最多的构图方式就是三分法,差不多会落在这个区域里,可以说是一个很有心机的设计。



35mm



在35mm这个焦段下适马的优势有所减少,索尼赶了上来。适马这支镜头虽然中心附近优势依旧明显,但边缘有放飞的趋势;反观索尼虽然分数依然落后,但是保持了不错的整体性。腾龙整体表现没有什么变化,基本上中心画质和另两位在一个等级,大光圈下甚至逆袭原厂……



50mm



50mm是这三支镜头差距最小的焦段,适马的优势进一步缩小。索尼在这个焦段的最佳光圈变成了f/4,中心画质艰难反超。吊车尾的腾龙整体表现也有所提升,虽然这支镜头边缘表现依旧是放飞的状态,但f/4最佳光圈的中心分辨率跑赢了适马。



70(75)mm



长焦端的战况和50mm端几乎是一样的,适马微弱领先,索尼步步紧逼,腾龙的中心表现依旧不差。不同点在于腾龙君光圈全开有些掉档,1739这个数值与之前相比会有肉眼可见的分辨率下降。



色散



倍率色差方面索尼原厂相对来说更稳一点;适马虽然广角端数值上落后,但依然是优秀水平;腾龙在数值方面虽然有所落后,但是和自己比已经是巨大进步,实拍的话色散比较轻微,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紫龙”了。


倍率色散方面腾龙比适马控制的反而更好。话说为什么没有索尼的数据?不要问我,问庆爷……



暗角



索尼的GM依旧是表现最好的那个,适马在广角端全开时暗角有些大不过其他焦段表现尚可。腾龙的中间焦段表现不错,但是两头一般。



畸变



这个结果与暗角表现类似,索尼在全焦段都是表现更好的那一个。适马在这一题基本上放飞自我,实拍的话广角端畸变呈现不规律的翘胡子状,非常难以自行修正,机内校正或者后期加载校正配置文件是少不了的。


腾龙在广角端表现还可以,毕竟最广只有28mm,但是长焦端相对来说有些明显。



焦外



△索尼FE 24-70mm F2.8 GM


△腾龙28-75mm f/2.8 Di III RXD(A036)



△适马24-70mm f/2.8 DN DG ART


使用长焦端拍摄同一场景,索尼焦外的整体性表现更好,口径蚀控制也更为出色。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XA超级非球宣传研磨精度超高有效减少洋葱圈效果,但是在这支镜头中还是使用了2片普通非球,所以可以看到焦外的洋葱圈。


腾龙同学这题放飞自我,适马虽然边缘光斑有些“柠檬”但整体表现也不错。




总结



索尼FE 24-70mm F2.8 GM





画质:★★★★

对焦:★★★★

总评:★★★★

注:星级评定满分5星,最低1星,下同


如果你问我FE口标变哪支好?我毫不犹豫会回答你GM;如果你问我FE口标变哪支好?我犹豫一下可能还是会回答你GM…


4年多过去了,这支镜头已经变成了前辈。虽然分辨率方面被“后浪”拍了一下,但总体画质表现依然很稳定。对焦速度为0.24s(50mm标准测试,下同),也是非常优秀的水平。这支镜头虽然单科成绩不能问鼎,但不偏科总分高。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标杆,各方面都没有什么短板。当然购买的话还是需要找个靠谱的商家(我说的靠谱是那种万一出了问题可以给你换的靠谱)。



腾龙28-75mm f/2.8 Di III RXD(A036)




画质:★★★

对焦:★★★

总评:★★★★


这支镜头怎么说呢?严格来说它和另外两支镜头在定位上本身就不大一样。虽然它整体画质稍弱,对焦速度0.40s也不算快,但换来了小巧的体积与轻便的质量。所谓有得必有失,在价格这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上腾龙有非常大的优势(租金也是)。如果你不是拍照片张张都100%放大看的人,对广角没有硬性需求,也不打算用它来干活,这支镜头还是很推荐的,这也是为什么总评依旧4星的原因。



适马24-70mm f/2.8 DN DG ART




画质:★★★☆

对焦:★★★☆

总评:★★★☆


适马的这款镜头就属于明显的偏科选手了。分辨率方面好于索尼GM,但其他画质成绩有短板。特别是暗角和畸变方面,如果追求完美是需要后期矫正的。对焦速度介于索尼和腾龙之间(抱歉没有具体数值,还得问庆爷)。这支镜头单品表现还不错,对于数毛党来说有一定吸引力,但如果作比较的话整体素质还是逊于原厂,价格也没有腾龙香。当然这个有些尴尬的境地是在FE圈里,它还有个孪生兄弟是L卡口的。在那个圈里应该会吃的很开,比如配个SL2什么的。


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添加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