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 分享

  • 收藏

【尼康Z 50】延续传统,还是保持创新? —— By Anai椰椰椰

Nemo

2020-08-19 11:58浏览 0

  • 标签:
  • 尼康
  • 微单
  • Z50
  • 相机
内文共4259个字,读完全文大约10分钟


最近的全画幅市场异常活跃,不断有新的机器发布,也不断有新的性能在突破。相比之下半画幅市场倒显得无比温和了。不过抛开令人头脑发热的性能泡沫,其实很多人入手的第一台机器依然是价格体积比较适中的半画幅相机,各家产品也各自发布了一段时间,无论从性能,口碑,价格等方面也整体定型,因此我们也不妨回头看看现在的半画幅市场,看下现在的机器哪些更适合自己吧。

我用得比较多的半画幅机器是佳能的M6 mark ii,那么既然提到佳能,必然也会让人想起同样赫赫有名的传统相机品牌——尼康,这两家风格迥异,但整体机身设计又算得上成熟的厂商,在半画幅市场会用什么机器进行竞争呢?因此,十分感谢兰拓众测给的这次机会,让我能够花足够的时间了解这台尼康Z 50,接下来,我们看下这台Z 50在长达一周的使用时间里,给我带来了怎么样的感受吧!

 

机身外观


尼康的设计一向有着独特的硬朗感,给人一种可靠男子汉的感觉,Z系列不仅延续了这一特征,当然也延续到了Z 50身上,平直的肩部,曲线分明的军舰,宽大的机身,机身简洁的按键,即使把logo遮住,也能让人一眼能够感受到:“这就是尼康的机器啊!”




同样,宽大的机身带来了充足的设计空间,不过于局限于小巧的 Z 50也具备了我用过的半画幅微单里手感最有特色的手柄,深度足够,不会臃肿,开关位置舒适,简单的握持良好四个字其实不足以概括这台机器的手感,与其说你是在抓机器,不如说有一种江湖老大哥握着你的手的安心感(?)。




由于 Z系列的半画幅系统还属于初生阶段,因此DX镜头其实还算比较少,这次我体验的是Z DX16-50mm F3.5-6.3 VR的套机镜头,到手第一感觉有点奇妙,并不是说伸缩设计让人摸不着头脑,事实上EF-M系列的套机镜头推开方式更令人觉得繁琐,而这只镜头的收纳体积也比较合适,只是略高于手柄,所以不必太过担心携带问题。




令我感觉真正感觉奇妙的,其实是他拆卸下来后展现出来的的卡口,可能得益于巨大的 Z卡口,因此1650能做得更加轻薄,但与此相对的则是镜头外径其实还是比较大,同时机身设计也略微的受限于卡口尺寸,无法做的更小,于是这小与大之间,确实也展示了一些卡口尺寸所带来的矛盾,到底是为了更小的镜头,还是为了更小的机身?




机身上的按键反馈都比较灵敏,做工也颇为精致,依然还是走的硬朗风格。从顶部看,快门周围环绕的开关使得开关机感受有了质变,而波轮的档位也比较明显,转盘设计采用了比较少见的内部指示方式,我倒是非常喜欢这个设计。




但美中不足的问题在于前波轮还是不够突出,纹路比较细,调整参数时还是不太方便。同时视频 /拍照拨杆档位不太明显,有时候会误放在中间,如果能和电源开关键结合可能会更加灵活。




背部的按键可能还是受限于机身高度,整体偏下,如果不调整姿势比较难按到常用的【OK键】,对于习惯握满手柄的我来说还是需要适应一下。屏幕右侧具有少见的触控按键,可以用于放大缩小等功能,比较实用。但放大对焦的步进比较精细,因此如果想一步放大需要长按一小段时间,如果具备指定放大倍率,并且能显示现在的曝光数值,相信会对MF体验更加友好。




屏幕翻折角度类似于 EOS M5,EVF取景比较流畅,观感也不错,屈光度调整位置非常顺手!这个比我用EOS R调节的时候省事很多,虽然不会经常调整,但这些细节也能看得出尼康的细心。




侧面接口丰富,我很喜欢全部接口整合在一个方向的设计,不会像 M6II一样HDMI在另一侧让人头疼,好评!独立的EVF/LCD切换按钮也可以快速切换现在的显示状态,也是我特别喜欢的设计!除了肩膀上开启闪光灯的位置有个像吃豆人的丝印有点让人出戏以外,一切都是很不错的感受。




当然如果能把USB接口换成USB-C就更好了(我家里基本都是TC线缆,找了这条线半天)。底部则比M6II强得多,我终于可以不下快装板换电池和卡了!!!(只要用过M6II的人一定会有同感!)




菜单逻辑


菜单逻辑算是Z 50和M6II区别最大的地方了,熟悉尼康的老用户尚可接受。




但其实对于一些新用户来说还是不太友好,比如菜单跳转大项目时还是依赖于触摸屏,如果靠波轮或者按键则需要退回上一级菜单才能调整,如果能利用在菜单里用途相对少的i键实现这个功能相信操作效率也会更加提高。




菜单可以触摸,不过可能受限于定位还是比 M6II卡顿,不过菜单一些小彩蛋倒是令人觉得有趣,比如具备AF微调,EVF色彩平衡,图像除尘参照图功能,附加注释。




 你甚至还能 调整蜂鸣声音高音量,虽然平时用到的情况不多,却还是能够感受到这些细心的。




图像修饰菜单则是另外一大惊喜,虽然 M6II的机内处理raw对于我来说足够方便,但Z 50的处理选项依然细致到说得上惊艳,丰富的裁切比例,精细的旋转角度,易用的快速润饰,方便的透视控制,多重曝光还能控制透明度。







常用的优化校准(佳能叫照片风格)调整细致程度更是丧心病狂,锐化精度丰富,对比度清晰度调整精细,步进达到了0.25的级别。你甚至还能调整一定程度的亮度,对于喜欢直出的人来说可谓是一个可以细细挖掘的宝藏。我这几天的使用也一直用的是人像模式下,快速锐化-1、锐化0、中等锐化-1、清晰度-1、对比度-1.5、亮度+0.75、饱和+0.5的设置,比较容易拍出反差偏低,肤色偏白的风格,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再调整一下。




说到图像修饰那就自然要提一下回放,除了用波轮调整上下张,拖动屏幕下方还有一个有点类似 iphone的快速进度条,可以帮助用户快速翻阅图片。




按【OK】可以在自定义菜单里的F3选项里指定放大倍率,我就设置了100%放大,方便检查焦点。




对焦测光


讲完了一些主要的外设和菜单区别,对于现在的相机来说,对焦和测光可靠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尼康在单反时代一向以优秀的OVF对焦和灵活度极高的点测联动以及精细的测光区域闻名,那么到了无反时代,表现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首先还是尼康的优良传统,测光模式和区域非常丰富,也保留了亮部重点测光,更加方便风景拍摄。





白平衡模式也值得一提,自动白平衡设定详细,具备白色优先,氛围优先,暖调优先三个逻辑,方便不同灯光场景的拍摄。







对焦则是一个让我略微纠结的点,之前用过的 Z 6的AF-S对焦快速准确,并且暗光表现非常不错,配合微点对焦,以及点测联动,可以说曝光对焦都是指哪打哪(物理),这些优点也延续在Z 50上,整体体验不错,只是八方键盘很难按出斜方向移动的情况,同时移动对焦点的反应会有一个比较诡异的慢-快-慢跃变,比较依赖触摸屏,但如果镜头小巧倒也无妨。



视 频


但AFC的表现则不太理想,单点或小区域的稳定性还算说得过去。但如果启用了广域对焦,就可能开始放飞自我,Z 6上遇到的广域AFC倾向于往背景识别和对焦的情况依然存在,如果被摄物临时被遮挡这一情况会更加容易出现,因此如果希望用AFC广域建议不要一直按着快门,适当松开再进行对焦。

面部识别则可能展现一些奇怪的体验,有时候画面没有任何人脸,也会出现面部或眼部提示框,如果开启动物识别,这一情况更甚,有时候会导致想抬手拍摄时候突然对到空气人脸识别的情况,很令人头疼。


视 频



有经验的拍摄者会用自己的经验找到一些解决方法:那既然如此,我们设置以点跟踪,就可以规避这个问题了,也方便多人场合下的精确控制。据说也达到了 3D对焦的表现,那实际是否如此呢?根据我这几天的使用,到了跟踪对焦,情况会更加复杂一些。


视 频



首先我很喜欢这个点跟踪触发逻辑,按OK两次就可以快速锁定,只是退出的时候还是比较麻烦,要触摸屏上的虚拟按钮要取消,比M6II要进入菜单设置选项的方法灵活的多。但实际体验上,如果拍摄过程中被大幅度遮挡主体,或者有更加抢眼的路人走过,他很可能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尾随而去了。

我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情况在我使用的过程中,出现次数还是比较多的,可能和我更习惯于广域连续对焦有关系,之前也用了一段时间的A7M3和A7R4 ,也用着M6II、EOSR和最近还在熟悉的R5等机器。我个人认为目前来说 Z系列的追踪还是不算理想,在实际对焦过程中跟踪框更倾向于追踪遮挡物体,并且对焦驱动响应不太积极,经常出现按着快门,框跟走了,却也没有在对焦的情况。希望尼康能尽快通过固件来改善这个问题,或者添加类似于Z6的设置锁定等级来一定程度规避这个问题,让更多用户能够体验到更加优秀的广域对焦体验,真正享受到无反对焦的灵活性。


附上简要对比:


视 频



操控与操作

此外,前面讲过,由于机身的限制,按键位置整体是比较紧凑的。我之前很习惯尼康传统机器的双手+组合键逻辑,左右手各司其职,非常可靠。Z 50上虽然延续了组合键,但却没有沿用优秀的双手逻辑,导致右手很忙,左手扶着机身却没法帮忙的情况。

比如iso按键的设定,默认状态下是按着前波轮调节自动iso开关,后波轮调节数值,但实际上单手操作是相当别扭的。





建议和我一样不那么习惯的朋友在自定义菜单里F5选项打开释放按钮以使用拨盘功能,可以实现按下后松开手指再调整参数。




机身前部的 FN1/2按键的设计则需要充分考虑使用过程中的使用姿势,如果你是和我一样手指比较长,也习惯握满手柄的,那手心建议找东西踮起来,这样就可以从斜角度按到这两个按键,否则手指比较容易被镜头对焦环的位置卡住导致无法胜利的按下。如果是习惯略微悬空一些的朋友则不需要有这个顾虑。




机身的按键虽然通过组合键的形式剩下了大量额外按键的必要,但总体上自定义功能还是比较稀少,如果能指定更多的功能在这些自定义按键上,比如用 AE-L/AF-L按键快速进入追踪模式,或者用于快速切换对焦区域,也相信能得到更好的操控体验。



值得一提


   虽然刚刚也讲到了很多实际使用中遇到的问题,但Z50依然是有一些特色功能要提到的,比如优秀的自动包围功能,方便拍摄不同光比的图片进行合成。



比如详细至极的间隔拍摄功能,相信希望尝鲜延时摄影的摄影师一定会很希望拥有这么详细的操作(佳能请快点把这个功能放在 M6II上!)



视频性能方面也具有不逊色的规格和质量,同时相对比较好的高感也有助于弱光环境下的视频拍摄。



总结&期望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Z 50作为Z系统第一部半画幅微单,延续了许多传统机身上的优秀功能,却也还缺乏对于Z系统全新操作的创新, 完成度还不够理想。

可换镜头系统必然也要考虑镜头群问题,虽然目前Z镜头素质优秀,做工精良,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在镜头选择上还是需要考虑一下。不过相信这些问题都能随着Z系统茁壮成长,而给用户们提供越来越多的选择,让每个人都能有自己更加喜欢或习惯的系统。


目前京东套机价格Z 50与A6400都是6799元,而M6II则为5999元,我认为在在这个价位下,Z 50更加适合作为Z系列用户的轻巧备机,或者延时/风光摄影师的学习用机(Z 50的延时功能确实足够细致,并且机身做工和高感等也比较优秀),当然如果你对尼康的新系统确实很感兴趣,只是不确定这台机器是否适合自己,那不妨来兰拓租赁租几天试用一下吧,也许他就是一台能懂你心的小新机呢?


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添加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