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影像圈比较热闹,随着索尼α1和富士GFX100s两款旗舰级别产品发布,大家的目光重新聚焦在了相机这个越来越小众的圈子里。
之前《 从索尼发布α7C,看现如今的厂商都在想什么?》中我们聊了各厂商们对于入门级产品的态度,那么今天借着新品发布,我们就来聊聊索尼和富士两款“阳春白雪”级别的作品。
索尼α1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我们先来讲讲a1。佳能:正是在下!
抱歉,佳能同学有点激动走错了片场,今天主要还是说说索尼的α1。
索尼在这个时间节点发布α1用意可谓非常的明显。自2013年索尼发布α7/α7R开始到2018年尼康,佳能,松下,适马等相继推出自己的全画幅无反(先行的徕卡SL暂且不算),这个领域只有大法一家在玩。虽然这两年入局小伙伴都在上补习班,但明显成绩提升有限。除了佳能,其他人考试的小抄还是索尼帮忙写的,作为尖子生索尼一点都不着急,甚至甩出α9II这样的产品。作为当时的旗舰机型,核心参数都不更新,小修小补明显没有诚意。
但情况在2020年发生了变化,佳能同学自食其力拼命补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发布了EOS R5/R6。虽然他们在近期媒体采访时,很坦诚告诉大家给R5加入8K功能更多是出于营销的考虑。但套路明显非常成功,不论是产品发布前半年开始的疯狂预热打call,还是到发售后的饥渴营销,都显示出这是一台非常成功的产品。眼看不少单反老用户准备“回佳”,索尼不再高枕无忧,既然对手成绩上来了,还是要应对一下…
事实证明只要产品出色,
开价再高几分钟也能卖断货…
α1是一台不太考虑用户需求的产品,或者说不管什么需求至少都能在参数上满足你,它的目标是All IN,The One。我们来看下这款相机的主要参数:
- 约5010万像素全画幅堆栈式Exmor RS CMOS影像传感器;
- 新升级的BIONZ XR影像处理器;
- 30张/秒无黑屏连拍;
- 30张/秒的高速连拍下可进行120次/秒对焦/测光计算,是α9II速度的2倍;
- 0.64型944万点OLED Quad-XGA电子取景器,240fps刷新率;
- 防闪烁拍摄功能支持电子快门拍摄;
- 机械快门下的闪光同步速度达到1/400s(APS-C 1/500s),电子快门下达到1/200s;
- 8.6K超采样获得8K 30p 10-bit 4:2:0 XAVC HS视频;
- 4K模式可机内录制120p,10-bit 4:2:2视频;
- 升级的实时眼部对焦和实时动物眼部对焦,实时跟踪功能
- 新增实时鸟类眼部对焦功能;
- 内置5轴防抖,可实现5.5级防抖效果;
- 具备与FX9和FX6相同的S-Cinetone色彩模式;
- 支持专业工作流程,内置2.4 GHz / 5 GHz Wi-Fi、高速USB 10Gbps、1000BASE-T以太网连接等。
因为本文并不侧重于机型功能介绍,所以参数功能就不一一介绍了,我们重点聊聊α1背后的产品逻辑和市场目的。
上一次索尼这么激进,还是当年开疆拓土争夺话语权的时候,α7RII的高像素争夺战赢得了不少发烧友用户口碑,α9让专业人群了解了无反相机的速度实力已经可以比肩旗舰单反。
对于无反相机来说,核心就在CMOS和处理器的速度。不少人可能还认为高像素、速度、高感是三件事儿,其实高像素和高感是一回事儿,画幅不变的情况下,高像素提升信噪比非常容易,缩图就可以轻松搞定。
但高像素和高速度确实不是好朋友,数据量变大,需要处理够快才行。反之只要速度够快,参数功能都不是问题。今天的α1拿出了5000万像素与30张/秒的组合,可见大法技术储备还是非常丰富的,不是不愿意拿出来,只是在看什么时候拿,需要有人逼一逼…
α1证明了索尼造的相机依旧还是地球上最快的那个,全局读取速度相比α9时的12bit下3.84Gpps提升到了14bit下12.5Gpps(粗略估算),这归功于全新的EXMOR RS堆栈式CMOS以及双芯片组成的BIONZ XR处理器。之前在α7SIII发布时觉得新的处理器组合有点大材小用,现在看只是“技术下放”而已。这块CMOS也不容小觑,除了30张/秒的连拍,还有余力进行120次/秒的对焦和测光。
如果这些算是常规更新,α1的另一重惊喜是捅了电子快门刷新速度的窗户纸。也许有些朋友不太明白"电子快门下1/200s"这个速度是怎么回事,之前的相机不是还宣传电子快门下1/32000s么?
这里简单说明下,所谓1/32000s指的是曝光时间,而现在所说的1/200s是指快门幕帘扫过的速度。要解释更明白一点,我们先看一下焦平面快门工作原理:快门触发,相机先打开后帘、再打开前帘(曝光开始)、后帘关闭(曝光结束)、前帘关闭。
为啥搞那么复杂?因为单一幕帘的开闭时间的机械极限快到一定程度很难再提升,想获得更高快门速度,只要控制好前后幕帘的开闭时间就可以了。所谓的高速快门,其实只是控制前后幕帘的开闭间隙。下图是高速摄像机捕捉的不同快门速度示意图,非常直观且好理解:
之前所谓的1/32000s,其实说的是前后幕帘的间隙。而这次主要宣传的,是幕帘扫过的时间。快门既然是从上到下这么刷过去的,如果幕帘扫过的时间不够快,那么对于高速移动的物体,就会产生果冻效应,或者说快门畸变。之前索尼也宣传无畸变快门,不过是在小底上,全画幅大传感器实现这个技术并不容易。
索尼α1的快门采用了新的电磁机械设计,足够的快,快到可以提高闪光灯的同步时间到1/400s。电子快门的“幕帘”也足够块,刷新速度达到了1/200s,不仅可以抑制人工光源的频闪,可以说正常使用闪光灯也没有问题了。作为参考,之前适马fp采用了纯电子快门,闪光灯的最高同步速度只有1/30s,那是一块非公版的α7III同款CMOS,从刷新速度上可以做个直观类比。在革了反光板的命之后,索尼很可能会革快门的命,当然电子快门想要成熟,够快只是一方面,这里暂且不表。
快,是α1的真正核心。
只要速度够快,相机可以从容的处理大量数据,实现更多功能。至于说什么8K视频之类的,可以理解成半卖半送的功能…
说完产品逻辑,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市场。佳能的EOS R5在主要卖点上貌似和α1差不多,但是要从硬件本质上看和α1还有非常大差距。索尼给α1设计这么高规格的参数,一方面在于重新夺回无反相机天花板,另一方面也想了解对手技术实力发展如何。
现在α1给佳能压力并不是针对R5,R5的任务在于争夺市场份额走量,α1的售价可能反而还会让R5好卖一些。但是对于未来的旗舰产品应该如何应对,这是个问题。所以α1对标的绝对不是R5,而是佳能未来的R1。而且从现在情况看,α1的预售表现也非常好,可见贵并不是这台机身的缺点。
如果说α1还有什么不足,那应该就是卡口尺寸了。强大如α1,防抖等级也只能做到5.5挡。但卡口不仅是机身的问题,也是整个系统的问题,小尺寸同样限制了光学系统设计,不过这不是今天的重点就不展开了。另外那块144万LCD祖传的显示屏幕已经成为了大家的新嘈点,大法是时候该考虑一下了。
富士GFX100s
小型化是不懈的追求
与索尼α1相比,富士的GFX100s完全是另外一个发展思路。富士是一个努力的厂商,自GFX系列发布三年以来,已经推出了三款机身,十二支镜头(含一个增倍镜)。此次发布的GFX100s是第四款机型,另外还有GF80mm F1.7 R WR一款镜头。
富士还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厂商,虽然自己没有半导体研发实力,但是产品策略和重心一直放在半画幅上(中幅也是截幅的)。用着索半的CMOS,但是不和索尼硬刚,差异化竞争在避免内卷的同时,还收获了一大批品牌粉丝。
这里插个题外话,CMOS是无反相机核心的核心。如果有自研能力,还可以和对手掰掰手腕。如果自己造不出来,那产品更新迭代只能看对手脸色。要再赶上自家产品是对方的竞品,能给你好东西才怪。我说的有点绕,你们自己体会…
GFX100s与其说是新产品,不如说是GFX100小型化,从参数上看,二者几乎没有变化。我个人认为GFX100s才是富士理想中1亿像素中画幅的样子。除了机身参数,富士宣传的重点也在于降低机身体积和重量。
小型化一直是富士追求,虽然说当年的宣传思路多少有为半画幅寻找优势的意思,但我认为追求轻便已经成为了富士的品牌基因。2019年发布首款大尺寸的一亿像素中画幅,应该是出于成本的折中考虑。GFX100s与GFX50s相比在厚度上也有明显减小,这应该是富士心目中中画幅的样子。
△左 GFX100s,右 GFX50s
并且就算和全画幅无反相机比,GFX100s也有一定优势。上图中很直观看到,GFX100s并没有比全幅无反机身重太多,甚至比松下S1R还轻了一些。
相比于索尼α1,富士GFX100s的定价也更加亲民。不到4万的机身价格,目标用户就是那些对于速度没有硬性要求的用户。拍个风光,拍个商业人像,毕竟怎么说也是1亿像素,就算是44×33也比全画幅大一圈。
如果说富士的问题,也不在机身,而是光学系统的问题。镜头方面富士的光学设计并不算多么优秀,或者说1亿像素的CMOS,让镜头本不太出色的素质显露无疑。从实际表现上看,G卡口的镜头的画质表现一定程度拖累了机身。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推出了G卡口目前最大光圈镜头,富士也绝不提等效光圈,一碗水端平,瑞思拜。
买最贵的相机
功能弥补技术差距
在之前的单反时代,就算是旗舰机型,也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打个比方,拍一场体育项目对焦在哪里,何时按快门,既看摄影师的技术也要靠点运气。但现在不一样了,电子化技术极大进步,不仅增大对焦点覆盖面积,高刷新率和高速连拍也保证了对焦精度和捕捉瞬间的成功率。可以说只要你用最新的装备,几乎不可能拍不到。在强大工具面前,摄影师们多年的经验积累已经逐渐变成了边际成本。
与此同时,我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手机那边已经在计算摄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相机的功能会越来越强大,相机拥有先天的光学优势,随着算力的提升,旗舰机的未来难道只剩堆参数一个选项么,过剩的运算性能是否可以再搞点更好玩的功能呢?
从前给别人推荐相机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买你能买得起最贵的相机”。但如今各厂商军备竞赛发展到现在,再这么说好像已经不太合适了。如果真的有5万元左右预算买一台机身,很多功能都是过剩的。当然我这么说也是矫情,有钱爱买啥买啥,管它用得上用不上…
-END-
暂无评论,快来添加评论哦